
在许多古装影视里,皇帝自称的称呼常常出现,比如“孤”“寡人”等等。而最耳熟能详、最具标志性的自称,就是“朕”。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,康熙大帝开创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炒股配资入门知识网,被后人称作“康乾盛世”。在批阅奏折时,康熙还喜欢在奏折上写下朱批——“朕知道了”,把“朕”作为皇帝的自称,拥有很深的历史渊源,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。
秦始皇统一了六国,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国。除了统一文字、度量衡、货币、车辙等制度,他还推动了许多重大的创新,例如修建长城、实施郡县制、建立“三公九卿”这样的官僚体系。这样的改革,为日后的统一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有了“皇帝”这个称谓后,皇帝还需要自己的自称。在秦始皇之前,夏朝的帝王自称为“后”,春秋战国时期的帝王自称为“王”。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,秦始皇在他在位二十六年时,正式自称“朕”,并沿用至清朝为止。也就是说,“朕”成为皇帝专属称谓的时间,是从秦始皇开始的。
展开剩余55%那么,“朕”到底有什么寓意呢?首先,“朕”并非一开始就专属于皇帝,古代社会里“朕”字并非只有君主才用,平民百姓在一些文献里也会出现“朕”的用法。例如《离骚》《庄子》等经典文本中,出现了把“朕”作为“我”的含义的用法。因此,秦始皇要把“朕”定为皇帝的自称,也是在历史观念上的一次重要转变。
“朕”字之所以选用,包含两层含义。第一层是字面上的谦称:在古代,表达自称的字常带有自谦之意,“朕”字也有类似“船上微小裂缝”的象征,与“孤”和“寡人”类似,表示自谦。第二层含义更深远,涉及“朕”字的古体字形。很多人会以为“朕”拆开就是“月”和“关”,其实这是对现代写法的误解。古体字的“朕”拆开后,其实是“舟”和“灷(zhuàn)”。
远古文明多沿河流而生,华夏文明因黄河与长江而兴起。舟作为远古船只,象征着资源获取和出行的权力;“灷”则代表火种、火花,是文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。在古代的部落社会,船只和火种都由部落首领来保管,因此“舟”与“灷”往往成了权力的象征。把这两者合在一起,便形成了“朕”这个字所承载的至高无上的皇权意涵。这也是李斯向秦始皇推荐用“朕”自称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总的来说,“朕”既带有谦逊的意味,又承载着不容置疑的权力象征。它从秦始皇那里开始,成为帝王专属于自己的自称炒股配资入门知识网,一直沿用到清朝,成为中国古代君 monarch权力的一个重要象征性符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